从2014年依托进口技术涉足超微细粉体生产领域,到2019年自主研发干法压密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再到2025年新一代压密技术获国际认可——桂林桂广申巴粉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桂广申巴公司”)十余年深耕,走出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产业升级之路。
紧抓机遇,“引进技术+本土资源”双轮驱动发展
回溯发展历程,桂广申巴公司在创建初期就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桂林本土企业桂林桂广滑石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广滑石公司”)与全球滑石行业三大巨头之一的美国申巴公司联合组建桂广申巴公司。成立之初,桂广申巴公司一方面引入国际先进的气流磨加工设备及配套技术,快速补齐生产技术短板;另一方面又依托本土优质滑石矿资源构建起稳定的原料供应链,形成“国际技术+本土资源”的双重协同发展优势。
“我们直接采购桂广滑石公司生产的300目至400目滑石粉进行深加工,省去了自建破碎生产线的环节。”桂广申巴公司总经理于瑞金介绍,这一独特的供应链模式降低了前期的生产成本和损耗,为后续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预留了资金与产能空间。
自2015年正式投产以来,凭借先进技术与优质原料的双重保障,桂广申巴公司逐步成为芯片电子、工程塑料等所需超微细粉体材料产业的重要供应商,下一步还将接触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

向“智”向“新”,以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升级
在桂广申巴公司生产车间里,现代化、智能化场景应用广泛。在数字化中控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或手机屏幕,远处的气流磨便精准启动,粉体颗粒直径、设备转速、生产能耗等数据实时呈现。隔壁的智慧节能空压站内,6台磁悬浮空压机接受中控台的指令后,开始高速平稳运行,全程无需人工值守。

在超微细滑石粉加工的核心环节,桂广申巴公司始终聚焦“质量控制”与“成本优化”的平衡,以技术创新打破发展瓶颈。
公司建立初期,压密环节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的湿法压密技术。该技术虽能将粉体密度控制在行业高端水平,满足芯片封装等领域的特殊性能要求,但能耗高、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让产品只能局限于小众高端市场,难以规模化推广。
面对技术痛点,桂广申巴公司研发团队潜心攻关三年,2019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干法压密技术。“这项技术在保障产品密度达标的同时,将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扩大了市场应用空间。”于瑞金说道。
2025年,桂广申巴公司再次实现技术突破,研发出新一代创新型压密技术。该技术既能达到湿法工艺的高密度标准,又可以保持干法工艺的成本优势,实现性能与经济性的平衡。“这项新技术已经通过国际企业的测试,目前已接收到国内外的批量订单,今年9月已正式投产。”于瑞金介绍。

深化产学研协同,赋能创新成果转化
技术的持续突破,离不开完善的创新体系支撑。近年来,桂广申巴公司积极搭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平台,以“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模式,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2024年,公司先后与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高校搭建合作平台,围绕滑石产业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公司还联合桂广滑石公司、广西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申报并完成桂林市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
持续的研发投入结出丰硕成果。截至2025年10月,桂广申巴公司已获授权《无载体滑石粉颗粒及其制备方法》等2项发明专利,并已申请《一种干法压密机螺旋脱气装置》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费用投入连续多年保持大幅增长。

今年,桂广申巴公司成功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参与编制《TEJCCCSE 477—2025 滑石粉制备工艺技术规程》《TEJCCCSE 478—2025 油漆涂料用滑石粉》两项团体标准,行业技术话语权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于瑞金说:“过去我们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现在我们向全球供应高端产品,未来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生产力,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动超微细滑石粉向更广泛应用领域突破。”(闭秀玉)

